新闻资讯
首页 > 新闻资讯

建筑大师贝聿铭令其一生骄傲的不是建筑是他的老婆

发布时间:2025-03-24 14:23:14
来源:乐鱼体育官网

  世人皆知贝聿铭是举世闻名的华裔建筑大师,他的作品遍布全球,从美国的肯尼迪图书馆到法国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,从香港的中银大厦到苏州博物馆,每一座建筑都彰显着他的天才与匠心。然而,当记者问及他一生中最引以为傲的成就时,这位建筑界的泰斗却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。他说:"我最骄傲的并不是我的建筑作品,而是我娶了卢爱玲。"这位站在他身后76年的女子,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,能让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如此着迷?她又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与温柔,为丈夫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?

  1938年的波士顿,正值深秋时节。这一天,18岁的贝聿铭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华人联谊会朋友邀请下,来到火车站迎接一位新来的中国留学生。

  "火车晚点了。"贝聿铭站在月台上,望着铁轨发呆。突然,一列从纽约开来的列车缓缓驶入站台,车厢里走下来一位身着旗袍的年轻女子,正是他日后的妻子卢爱玲。

  当时的卢爱玲刚从纽约转学到波士顿的卫斯理女子学院。她的父亲卢宝贤是1916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,如今已是加拿大著名的工程师。这份渊源让贝聿铭和卢爱玲有了共同话题。

  "你是学建筑的?那正好,我对建筑也很感兴趣。"卢爱玲的一句话,让贝聿铭眼前一亮。原来,卢爱玲从小就在父亲的熏陶下,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
  贝聿铭主动提出送卢爱玲去卫斯理学院报到。卢爱玲婉拒了他的好意:"不用麻烦了,我已经约好了学校的接待人员。"

  就在这时,广播里传来一则紧急通知:由于飓风来袭,所有往返波士顿的交通暂时中断。卢爱玲不得不在火车站等候。

  贝聿铭见状,立即拨通了华人联谊会的电话,为卢爱玲安排了临时住处。这一举动让卢爱玲十分感动。

  第二天清晨,风雨过后的波士顿格外清新。贝聿铭开车送卢爱玲前往卫斯理学院。一路上,两人聊起了各自的家世。

  原来,卢爱玲的家族在华人圈里同样显赫。她的曾祖父卢赓扬是香港著名的实业家,外祖父张荫棠曾任晚清驻美公使。这样的家世背景,与贝聿铭的家族十分相配。

  从那以后,贝聿铭常常借着参加华人联谊会的活动,与卢爱玲见面。每逢周末,他都会邀请卢爱玲去剑桥的咖啡馆,或是到查尔斯河畔散步。

  卢爱玲对建筑的见解,常常让贝聿铭惊喜。她不仅熟悉西方建筑史,对中国传统建筑也有独到的见解。两人常常就一个建筑细节讨论到深夜。

  1939年的一个下午,在哈佛艺术博物馆前,贝聿铭向卢爱玲表白:"我希望你能成为我终身的伴侣。"

  卢爱玲没有立即答应。她说:"我想先完成学业。"这个回答,既显示了她对学业的重视,也表明了她对感情的慎重。

  就这样,两人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恋爱长跑。在这期间,贝聿铭每周都会给卢爱玲写信,内容从建筑设计到人生理想,再到对未来的憧憬。这些信件,后来成为了卢爱玲最珍贵的收藏。

  1942年,卢爱玲从卫斯理学院毕业后,正式与贝聿铭进入婚姻殿堂。婚后的卢爱玲并未安于做一个富家太太,而是选择继续深造,进入哈佛建筑设计研究所攻读景观建筑专业。

  "我想成为能真正理解你工作的人。"卢爱玲对贝聿铭说。这句话,在日后被证明是何等重要。

  1946年,贝聿铭获得哈佛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,成为系里最年轻的助理教授。同年,他们的长子贝定中出生。为了照顾孩子,卢爱玲决定暂时搁置学业。

  但她并未放弃对建筑的热爱。每当贝聿铭遇到设计难题,卢爱玲总能提供独特的见解。1948年,当房地产大亨泽肯多夫邀请贝聿铭加入团队时,卢爱玲扮演了关键角色。

  "你们应该多请泽肯多夫夫妇来家里吃饭。"卢爱玲建议道。于是,她开始在家中举办各种聚会,用精湛的厨艺和得体的待客之道,拉近了两家人的距离。

  这种私交的建立,为贝聿铭赢得了泽肯多夫的信任。不久,泽肯多夫便将丹佛、纽约的多个重要项目交给了贝聿铭。

  1964年,当杰奎琳·肯尼迪邀请贝聿铭参与竞标肯尼迪图书馆时,卢爱玲再次展现了她的智慧。她提醒贝聿铭:"杰奎琳是位摄影记者出身的,她对美学和细节有着极高的要求。"

  根据卢爱玲的建议,贝聿铭特意将事务所重新布置,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安排,从鲜花的摆放到员工的着装,都力求完美。这份用心最终打动了杰奎琳。

  1981年,当贝聿铭接下卢浮宫改造项目时,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法国媒体对这位华裔建筑师充满质疑,甚至有人在街上对他恶语相向。

  这时的卢爱玲选择每天陪伴在丈夫身边。她说:"让那些质疑声来得更猛烈些吧,它们终将被你的作品击败。"她帮助贝聿铭整理资料,分析法国传统建筑风格,研究巴黎人的审美偏好。

  在设计玻璃金字塔的过程中,卢爱玲提出了许多实用的建议。比如,她建议在金字塔的各个角度都进行光线测试,确保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,玻璃金字塔都能呈现出最佳效果。

  工作之余,卢爱玲更是将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。她不仅照顾四个孩子的生活起居,还亲自操持家中大小事务,让贝聿铭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。

  每当贝聿铭因工作所承受的压力而焦虑时,卢爱玲总会煮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,或是泡上一壶清香的龙井茶。这些充满中国味道的小细节,让贝聿铭在繁忙的工作中也可以感觉到家的温暖。

  1988年,当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竣工时,贝聿铭在开幕式上特别感谢了妻子:"没有卢爱玲,就不会有今天的玻璃金字塔。"这句话,道出了这位建筑大师对妻子最真挚的感激。

  在贝家,教育是重中之重。贝聿铭和卢爱玲深知,要让贵族气质代代相传,必须从小抓起。

  1944年,长子贝定中出生后,卢爱玲便开始精心制定教育计划。她将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现代教育方法的理念相结合,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学习方案。

  "定中、建中、礼中。"三个儿子的名字寓意深远,体现了贝氏夫妇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。他们盼望孩子们能够为安定中国、建设中国、传承礼仪作出贡献。

  每天清晨,卢爱玲都会让孩子们朗读中国古诗文。她说:"即便生活在美国,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根。"周末,她则带着孩子们去波士顿美术馆,欣赏各国艺术珍品。

  1950年代,贝家的四个孩子都进入了美国顶尖私立学校就读。卢爱玲常对孩子们说:"优秀不是与生俱来的,而是靠努力获得的。"

  在贝家的餐桌上,经常能听到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。他们用英语讨论学校里的趣事,用中文谈论家族往事,有时还会用法语练习日常对话。这种多元文化的熏陶,让孩子们从小就具备了国际视野。

  1960年,长子贝定中考入哈佛大学。这一年,贝聿铭刚刚完成了他在丹佛的第一个重要项目。父亲的成就激励着孩子们奋发向上。

  随后几年,其他三个孩子也相继考入哈佛大学。贝家兄妹在校园里相聚,常常引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。

  贝定中和贝建中选择追随父亲的脚步,进入建筑领域。他们从基层做起,在父亲的事务所里打杂、学习。贝聿铭告诫儿子们:"不要仗着是我的儿子就懈怠,要用实力验证自己。"

  1975年,贝定中正式成为贝聿铭建筑事务所的合伙人。当时,他刚刚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设计项目。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,这个方案既有贝氏家族一贯的严谨,又不失创新精神。

  贝家的女儿贝莲则选择了音乐艺术的道路。每当她在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出时,全家人都会到场支持。贝聿铭常说:"艺术的形式不同,但追求完美的精神是一样的。"

  1980年代,贝家的第三代开始崭露头角。他们中有人进入华尔街,有人从事科学技术研发,有人投身公益事业。但无论选择什么行业,贝家人都秉承着家族的传统:追求卓越,回报社会。

  在贝家,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藏书室。书架上,既有《论语》《道德经》这样的中国典籍,也有莎士比亚全集、歌德诗选等西方经典。阅读,成为了贝家人培养贵族气质的重要途径。

  1990年,贝家举办了一次特别的家庭聚会。那天,贝聿铭分享了家族的历史:"我们贝家,从清朝到民国,再到今天,从始至终保持着对教育的重视。这不仅是一种传统,更是一种责任。"

  1963年,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,这个悲剧震惊了整个美国。杰奎琳·肯尼迪决定为亡夫建造一座图书馆,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总统。

  1964年春天,杰奎琳邀请了全球18位顶尖建筑师参与竞标。当她走进贝聿铭的事务所时,眼前的场景让她眼前一亮:整洁的办公环境、严谨的工作态度、精心准备的方案,无一不展现出贝氏事务所的专业水准。

  "这就是我要找的建筑师。"杰奎琳当场拍板。她说:"贝先生的眼神让我看到了对建筑的执着,这正是肯尼迪图书馆需要的。"

  这个项目持续了15年。期间,贝聿铭多次修改设计的具体方案,只为打造出一座完美的纪念建筑。1979年,肯尼迪图书馆终于落成,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。

  同年,美国建筑界破例将这一年命名为"贝聿铭年",并授予他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。这是贝聿铭事业的第一个高峰。

  然而,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。1981年,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贝聿铭改造卢浮宫。这一决定在法国引发了巨大争议。

  "让一个华人来改造我们的国宝?"巴黎的报纸上充斥着质疑的声音。一些法国建筑师甚至发起请愿,要求取消这个项目。

  面对质疑,贝聿铭没有退缩。他花了两年时间研究法国建筑史,走访了法国各地的古堡和教堂,只为找到一个能够融合古今的设计方案。

  1984年,当贝聿铭提出在卢浮宫前庭建造玻璃金字塔的设计时,争议达到了顶点。有人说这是对法国传统的亵渎,有人说这个设计太过前卫。

  贝聿铭请来了法国最优秀的工程师和玻璃制造商。他要求每一块玻璃都一定要达到最高的透明度,每一个接缝都要精确到毫米。

  1988年的开幕式上,当夜幕降临,金字塔在灯光下熠熠生辉。所有的质疑声都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赞叹和掌声。密特朗总统亲自为贝聿铭颁发了法国最高荣誉勋章。

  这座玻璃金字塔成为了巴黎的新地标,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。那些曾经反对这个设计的法国人,如今以拥有这样一座建筑为荣。

  1997年,贝聿铭回到故乡苏州,着手设计苏州博物馆。这一次,他要在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设计之间找到平衡。

  他采用了大量传统建筑元素,如白墙黛瓦、庭院山水,但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建筑的简洁线条。这座博物馆被誉为"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对线年,年逾九旬的贝聿铭完成了卡塔尔艺术博物馆的设计。这座建筑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建筑手法完美结合,再次证明了他跨越文化的设计才华。

  在贝家人的记忆中,这家名叫"金龙轩"的餐馆见证了无数温馨时刻。店主老王每次都会为他们留着靠窗的位置。贝家的规矩是:无论多忙,周末的家庭聚餐必须准时参加。

  "点菜的事就交给你的婶婶吧。"贝聿铭总是这样说。卢爱玲对中国菜了如指掌,她知道每个家人的口味。清蒸鲈鱼是贝定中的最爱,红烧狮子头是贝建中的挚爱,而贝礼中则钟情于梅菜扣肉。

  1990年,贝聿铭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了他和卢爱玲的"筷子理论":"中国人用筷子吃饭,看似简单,实则讲究。两根筷子,一阴一阳,相辅相成。就像我和爱玲,各有所长,互相配合。"

  随着年龄增长,贝聿铭开始将更多精力放在家庭生活上。每天清晨,他都会和卢爱玲在波士顿公园散步。路过花店时,他总会为妻子买一束百合花。

  2000年,贝家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家宴,庆祝贝聿铭和卢爱玲结婚58周年。当晚,四个孩子轮流讲述父母的故事。贝莲回忆说:"每次父亲出差回来,都会给母亲带一件小礼物,可能是一块丝巾,可能是一本画册,但从未间断过。"

  卢爱玲依然保持着记录生活的习惯。她在日记中写道:"今天是我们在曼哈顿的第100天,窗外的枫叶开始变红,铭说这让他想起了我们在波士顿求学时的秋天。"

  2019年,贝聿铭也离开了人世。他们的孙辈在整理老人遗物时,发现了一个精致的盒子。里面装着贝聿铭和卢爱玲大学时期的书信,还有一张他们在波士顿火车站的老照片。照片背面写着:"1938年秋,命运的邂逅。"

联系方式

电话:13926525960

邮箱:475703583@qq.com

地址: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辅城坳工业区富源路7号A50栋